核心业务增收30%不惧搞事被“错杀”的华大智造基本盘坚如磐石
今年1月,公司公告,获悉在一项近日美国方面提出的BIOSECUREAct草案被提及。目前该草案尚处于提案阶段,且对于公司的指控存在多处事实错误,后续可能被修改或终止,能否形成法律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更重要的是,小概率事件就算发生,依靠领先技术和全球布局,华大智造的发展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刚刚于1月30日盘后发布的业绩预告,为这种底气做了有力的注脚。
据业绩预告公告,公司初步测算预计2023年基因测序仪板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30%;实现归母净利润-6.87亿元至-5.78亿元;实现扣非后净利润-7.68亿元至-6.4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
预亏的原因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上年同期收到Illumina支付的3.25亿美元净赔偿费导致前期基数较大;二是由于实验室自动化产品需求萎缩导致毛利贡献下降;三是为保持自身技术先进性以及全球化销售布局,公司研发及销售投入有所增长。公告表示,华大智造以全球各地的研发生产基地为基础,持续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相应研发投入,为后续公司进一步拓展多样化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市场打下基础。
自2019年起,美国参议院议员就要求调查华大系和药明系在美的基因检测项目。之后,华大系被美国国防部纳入“涉军企业清单”,旗下相关部门被美国商务部拉进贸易黑名单,药明系也被挪出UVL(未经验证)名单。
今年的打压,延续了美国一连串政策的企图。若相关议案通过,美国政府资助的医疗机构将被限制采购涉及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消息一出,市场闻之色变,导致华大智造的股价出现下调。
首先,最新的草案只是一份议案,需要美国国会的投票决议。根据知名学者张腾君统计,第116届和117届国会涉华法案的通过率仅有5%和不到1%。
尤其是涉及基因安全,草案提到“华大与军方合作收集百万无创产前检测数据改善人口质量”。里面的“无创产前检测”是一项全球范围内的常规性内容,主要指为孕妇检查婴儿体征,却被上升成“改善人口质量”。
更重要的是,“无创产前检测”与军方毫无关系,且暴露政客为谋求利益枉顾事实的态度。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中,华大智造扮演“卖水人”的角色,提供的数据都交由客户保管。
更啼笑皆非的是,多次被实锤有安全漏洞的,是美国基因检测巨头Illumina。2022年以来,美国和中国的食药监局均通报其产品存在安全高危漏洞,如仪器无法输出正确结果,企业也出面召回277台测序仪。
当然,市场的担心也能理解。万一草案获通过,万一美国继续打压,万一其他影响发酵。但这些小概率事件就算发生,依靠自主技术和全球布局,华大智造的发展也无大碍。
最新的业绩预告显示,拆解业务来看,其核心基因测序板块销售收入增长约30%,已经重归常态化的增长逻辑。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各型号基因测序仪全球新增销售装机超640台,装机总量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交通安全器材,华大智造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及市场拓展速度也在高速增长。国内市场方面,随着近年来国产基因测序仪在国内市场的话语权增强,根据蛋壳研究院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获得NMPA批准的高通量测序仪一共有25款螺旋位移矩阵,其中15款是基于华大智造的DNBSEQ技术,公司的市场认可度及地位逐步提高。
而翻开美国业务的比重,也仅占公司很小一块。截至2023年三季度,公司美洲业务收入1.01亿元,仅占总收入的5.8%。
实际上,华大智造早已放眼全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攻城拔寨”。站在增量的角度,美国测序仪市场的天花板已经摆在那儿,就连Illumina的美国收入也逐渐放缓。相反,欧洲、亚洲、非洲等存在更多的需求。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新增医疗器械注册及备案凭证55项,其中基因测序仪在中国(大陆)、欧盟、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英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或地区合计新增17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NMPA、CE、NRTL、EAC等298项认证,其中境内医疗器械注册及备案凭证27项,境外产品注册或认证271项,覆盖亚太、美洲、欧非及中亚地区等多个主要市场。
目前,公司在新西兰、塞尔维亚新设2家子公司支持本地业务,在英国、德国、拉脱维亚、澳大利亚等地陆续启用及升级客户体验中心。在亚洲,华大智造于韩国与BMS合作共建的客户体验中心也已经投入使用。在欧洲市场,华大智造去年与总部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最大临床检测及实验室设备渠道商之一AddLifeAB在北欧地区达成全面合作,以加速拓展在北欧地区的测序仪及实验室自动化设备市场。接下来的ESHG2023会上,华大智造宣布与西班牙生物技术公司SistemasGenomicos和瑞士生物技术公司AlitheaGenomics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拓欧洲“朋友圈”。12月,华大智造宣布与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BRIN)就平台建设、科研创新等达成合作共识。公司的客户版图持续扩大。